新闻与活动
当前位置:新闻与活动 >> 奇闻异事
兵马俑出土时色彩斑斓,几分钟内变得灰头土脸!
天巡      2018-01-22


      秦始皇兵马俑在世界上的名气非常之大,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,引的国内外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。坑内的兵马俑一排排一行行,看上去气势雄浑,但总感觉有点怪怪的——“灰头土脸”的形象明显降低了兵马俑的威风。




       1974年7月开始,考古队发掘出土的兵马俑,都是以这种“灰头土脸”的面目为人所知的。但事实上,原版的兵马俑都涂有色彩,五彩斑斓,因为多种原因,我们现在看到的兵马俑身上的色彩已经剥落、褪去。



图为考古现场出土的彩色跪射武士俑。在地下深埋2000多年,兵马俑经过水淹和不明原因的火烧,色彩涂层受到破坏,老化、剥落。当年在考古发掘重见天日之时,保留下来的色彩也迅速氧化,丰富的色彩如同昙花一现,几分钟内便在人们眼前完全消失。



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研究员、文物保护部主任夏寅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:“每个兵马俑其实都有颜色。经过两千多年的深埋,那些保存下来的颜料出土后15秒就开始变化,4分钟内就完全脱水、起翘、剥落,有的就遗留在泥层上。”



图为刚出土的彩色兵马俑。据统计,兵马俑的服饰上有粉绿、朱红、枣红、粉红、天蓝、白色、赭石等十几种颜色,尤以粉绿、朱红、粉紫、天蓝等四色数量最多。将军俑颜色使用很复杂,表现手法非常细腻;中级军吏俑、下级军吏俑、士兵俑使用的颜色相对简单,但是有动作的俑,像跪射俑的颜色也很生动。


      这些兵马俑刚出土时,色彩斑斓。文物保护修复专家发现,在秦兵马俑身上出现的紫色(被命名为“中国紫”)是一种人工合成色彩,以硅酸铜钡为主要成分,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,即便今天,仍然不易制造出来。这种紫色的制作工艺两汉之后已经失传,古人如何调制出这种自然界罕见的颜色,至今成谜。



当40年前兵马俑被发现时,彩绘保护和修复工作就已经开始了。1982年,博物馆组织专人进行研究,并与德国有关机构联合展开科研攻关。目前查明了彩绘损坏的主要原因:颜料颗粒之间及彩绘和层次之间粘附力很微弱,特别是底层(生漆)对失水非常敏感,在干燥过程中底层剧烈收缩,引起底层起翘卷曲,造成整个彩绘层脱离陶体。


       博物馆工作人员张天柱拍摄的文保专家在俑头上涂加固剂。在经历无数次的实验后,1997年,既能抗皱又能加固彩绘的技术实验成功:先用聚乙二醇和聚氨酯乳液混合液敷渗,再逐级提高溶液的聚乙二醇浓度敷渗处理方法。同时,文物保护人员又找到另一种保护兵马俑彩绘的办法——电子束辐照固法:用水溶性羟乙基甲基丙烯酸酯逐级敷渗,再用电子束辐照引发交联聚合反应。



虽然色彩保护技术取得重大进展,但也仅能保护10多年,科技的局限性还很明显。也正因为这个原因,秦始皇陵的发掘部分只占总体的1%左右,等到数十年上百年之后,人类的技术能真正做到保护好文物,这个地下世界才有可能完全呈现在世人面前。